如果在九月这个特殊的国殇之月里,必选择观看一部所谓的主旋律电影,我会选择这部《暗杀》。
虽然在中国很难取得足够的排片量和优秀的票房,在韩国取得影史第四的千万票房成绩已足以证明影片本身的优秀。自从前几年看过《熔炉》等影片之后,我对韩国电影常常怀有敬畏之心,“敬”的是韩国电影题材之胆大敏感,思想之深邃,常常触及心灵的震撼,迥异于浅显的韩剧。“畏”的是比较中韩电影制度和环境,不知何时何日才能拍出同样水准,直击社会问题的电影。
《暗杀》同样如此,在厌倦与麻木了无数抗日神剧和苏联领导人传记式的“现”礼影片后,我同许多其他人一样都在感慨,什么时候中国才能拍出像《暗杀》这样的主旋律电影?
也许,《暗杀》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而仅仅是赶在韩国八一五“光复日”七十周年这个特殊日子期间上映的一个普通商业巨作。毕竟,主旋律只是一个有些中国特色的题材和叫法,更普遍接受的分类方法——商业与文艺,大众与cult,战争、动作、爱情......仅此而已。然而,无论如何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和日本安倍政府强行修宪这个特殊时期以国人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主旋律电影。但可能正是由于这点和国内大部分主旋律电影的不同才让其凸显得如此优秀。
如果稍早一些的《百团大战》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应试作文,那《暗杀》则更像是一篇题材巧妙、肆意而作的散文,二者如放在高考之中谁能得到高分,显而易见。其实,说白了韩国电影深受好莱坞的影响,电影产业制度也一直仿照美国,他们所做的无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稍稍注入自己的民族情怀,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仅此而已。而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更多是走着苏联电影泥泞的老路,或许已经停滞不前。不能否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理论体系的正确性,但是如果票房和风评是检验电影的唯一标准的话,好莱坞式的“方法派”可能更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导演是崔东勋,主演是全智贤,或是李政宰、河正宇,仅仅是因为故事本身。虚构的故事,放在1933年这个大背景下,并没有抗日神剧的那种突兀。影片一开始的情节让人不禁联想到那种俗到不能俗的好莱坞的英雄招募模式,让人不禁联想到《碟中谍》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亦或是《复仇者联盟》,来自不同的地方,性格各异,各个身怀绝技,却又有各自的缺点,各自不同的目的:有单纯的爱国情怀,也有纯粹的金钱目的......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用各自的人性正义、善良和抗争精神,诠释了自己英雄情怀。其实,主旋律电影拍得好不好,我常常关注一点:其塑造的英雄是神还是人。影片中的一个细节记忆犹新,影片结尾处,河正宇和那个老爷爷牺牲在地道戏谑般的对话:“总要去一趟夏威夷吧。听说那里的女人都不穿衣服。”“看不见日本鬼子,女人又不穿衣服。那就是天堂吧?”......是的,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幽默而深情,他们是英雄,同样也是人。
本片中最喜欢的角色不是一人分饰两觉的全智贤,而是李政宰饰演的廉硕晋。一个汪精卫式的人物,从一个满怀理想、富于人格魅力的青年演到耻辱求生叛变归日卑鄙狡猾的韩奸,直到垂垂老矣的猥琐暮年,人性的复杂,演绎得虽不淋漓尽致,却也可圈可点。同样,他演绎的,不是一个京剧中的白脸脸谱,也是一个人。
影片中的上海和京城,很有代入感,得益于我们的影视城,细节做得很好,观影期间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上世界三十年代最繁华的远东金融中心,这点不像一些美国电影对中国的描写,更像是歌剧《图兰朵》式的意淫。可能多年之后,对这部电影的记忆会渐渐模糊,但是那个坐在米拉波口中衔着勺子、带着黄丝巾的安沃允,注定会长留在记忆之中。
氛围上,《暗杀》,稍微严肃一点会变成《风声》,过于幽默则会近于《黄金大劫案》,三者都是优秀的电影,感觉抗日题材《暗杀》的尺度把握得更好一些。这样的主旋律电影还是太少,应该再多些。
所以,沂濛说:“尊重历史,尊重敌人,才是尊重自己。”当我们沉湎于所谓“八百里之外一枪打死鬼子”这样的抗日神剧环境下,毒害的不仅仅是国民的思想。从大洋彼处,一衣带水之地传来的也只能是嘲笑和蔑视。
这篇影评虽然写得草率,不是很好。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直白,很好:《暗杀》——主旋律值得借鉴。
同发于豆瓣影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