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年前,人们送走了鲁迅,送给周先生精辟的三个字“民族魂”。
而今,人们再一次“送走”了鲁迅,送走了周先生的文章,送走了周先生的精神,送走了那三个字,却没有再“送给”。
可能鲁迅的文章真的很难懂,加上十分拗口的词,就像反应迟钝的人听笑话一样很久才能体味其中的意味,对中学生来说可能真的很难吧,至少我上中学时感觉是这样,很多文章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只会机械地背诵课后习题的答案,如孔乙己为什么先是排出九文大钱而后又摸出四文大钱、为什么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种种,背得很熟,但大约的确只是为了考试能“背多分”。
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不具备时代的特色,在今天已经没有教育意义,从中学课本剔除是一种跨时代的明智之举。然而真的是这样吗?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抱有同一看法的我对周先生的文章才渐渐稍微有了点领悟。
时代会发展,科学会进步,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不会变。我们可以轻易地评价出其他民族的特点,但是就像人看不见自己形象一样对自己的民族往往会很模糊,周先生的文章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当年让国人清楚地看清了自己:被无形的手扭住了后颈向上提的鸭的形象。任何民族都有劣根性,关键在于是否肯改正。今天我们民族是够和鲁迅先生笔下描写的截然不同了呢?你是否在你的身边看到了孔乙己、看到了阿Q、看到了闰土、看到了祥林嫂、看到了华老栓......如果你看到了这些人的影子,那就说明周先生的文章没有过时,还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羁旅海外的人其实对这一点感触颇深。记得第一天到纽约办电话卡,为图方便去了八大道的唐人街,结果去了三家店,每家店给出的价格都不一样,最后没办法,只好去了一家完全说英语的店,这才知道了办电话卡的确切价格,才知道那三家中只想骗我十美元的那一家已经算仁义之师了;还有一次和朋友刷马路,接到另一个朋友的电话,寒暄了半天,放下电话,一个朋友问电话那边是男的是女的,我说是男的,结果得到的回答是:男的你那么热心干嘛?我很疑惑,大家出门在外不是应该互相帮助的吗?如果热心助人,帮助男生被认为是没事闲的,帮助女生就被认为是有所企图,那我已经不是心寒,而是心惊!
华人在海外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那只是个人荣誉,一提及集体荣誉时就常常令自己汗颜。百年之前的中国留学生留学是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回来报效祖国,而现在的我们呢?当我们为了那一点点利益不惜砸破头,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当我们来到海外千方百计想办法不回国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自己同胞身处险境而远观漠视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已经成为周先生笔下的某某人物了吗?我们是否缺失了那种所谓已经过时了的鲁迅精神?出国前有一次我听到有人说在美国其实中国人比黑人还要危险地时候,我已不是心惊,而是心痛!
我们漠视鲁迅精神,所以中国的足球才会这样的半浑不白,磕磕绊绊,反赌打假越查越深、越陷越深。
我们遗忘鲁迅精神,所以当今的社会不再以知识为荣,不再以拜金为耻,富二代、小三、被包养要被认为比自己创业奋斗更为可靠,更受推崇。
我们不懂鲁迅精神,所以才会有许多九零后“作家”跳出来说鲁迅的文章怎么怎么样,才会有凤姐那惊人的语录:我的文章写得比鲁迅好。
。。。。。。
呜呼,当年那个面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手拿笔杆,在如水的月光下奋笔疾书,愿为孺子牛的留着两撇浓浓髭须的老人,面对今天的情形、今天的国人,是会写出《论雷峰塔的倒掉》那样的文章呢,还是《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那样的文章呢?
2010.09.09,纽约,写于人人日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