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亚运会结束,中国以151金,108银,83铜,总数342枚的记录毫无悬念的蝉联奖牌榜第一。同为”举国体制”的韩国依主场之利,倾国民之力取得了79金的成绩,金牌超过了中国的半数,甩掉了日本,可谓心满意足。每逢体育大赛,国内舆论的槽点必然离不开两个话题——韩国的“盘外招”,以及备受愤青们指责的“举国体制”。有韩国的地方必然有争议,在这我不敢评论。单说举国体制,中国拿了金牌,喜悦之余总会夹杂着质疑之声, 如“这种金牌是落后的举国体制下的产物,浪费纳税人的钱”,“劳民伤财,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没有帮助”等等。如果没拿到应得的奖牌可就惨了,骂声不绝于耳,废除举国体制的言论更是甚嚣尘上。
每当这时,愤青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美国:你看看人家美国就不是举国体制,不花纳税人一分钱,全靠赞助商赞助,一切都是民间组织、经营、培养、选拔,这才是体育大国,人家的体育才是真正的体育。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建议持这种观点的人来美国看看,并融入其中亲身观察体验一下。以验证自己的结论。在我看来,我熟悉的美国不是这样。
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的区别无非表现在两个方面:投入方式和培养选拔机制。
先说投入,中国在体育事业投入所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没有像隋炀帝修大运河那样为的危言耸听的地步,世界上各个重视体育的主流国家,像英国、德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这些国家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支出都是很大的,按比例来说不比中国少。若说完全不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主流国家,用指头掰来掰去也好像只有美国。美国的体育好像真的不靠政府支出,看上去很美,至少以前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在美几年,尤其是毕业工作后了解了美国的报税、退税的机制后,才对其有了新的认识。美国体育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各个民间企业的商业赞助。大的联赛,如NFL,MLB、NBA,及其明星球队和球员,赞助商自是趋之若鹜。但是想到某个学校的小球队,若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得到赞助就太困难了。其实在美国,各级州政府会给这些赞助企业大量相应的政策和税收的优惠。而且税法有规定个人捐款资助体育事业可以相应的抵税、减税。这就等价于,在美国无论个人和企业,都有自由将自己所缴的税款投入到体育事业上,美国及各州政府通过这样变相支出将税收投入到体育事业,既避免了政府议会复杂的审批过程,也使民众对自己所缴税款的支配有了更大的自由。可以说美国之所以不用“举国体制”投入体育,而相信民众支持体育的热情,是因为民众和企业的资助,不是向红十字捐款这样无私奉献的义务,而是一种更自由的责任,用自己应缴的税款来投入在自己认为国家应该使用的地方。这是一种自由,美国用这种变相投入体育的形式,也间接弘扬的它的立国之本。
再说说培养体制。中国举国体制的一大特点,就是从地方到国家的各级体校以及对运动员从小到大的培养选拔机制。愤青们诟病最大的也在于此:维护这么大一个系统,培养一个运动员,花的不还是我们的钱,美国的运动员都是从小自己培养起来的。在这些人眼中,美国家庭如果要培养一个运动员,所有的费用都需要自己支出,仿佛如果要培养一个跳水运动员,就一定要在自己家后院挖一个游泳池,再建一个跳台那样。在美国,难道真的没有体校吗,没有体育生吗?有,只是他们的名字更普通,意义更广,就是学校和学生。美国从小学到大学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育体系,体育和数学、语文的地位相同,各个年纪都有相应的校队和联赛,如NCAA。在我家周围,没到下午三点,街道上就满是校车和背着书包的学生的身影了,这之后的时间,学生可以选择回家,也可以和国内一样选择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课补习班、艺术训练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体育生则是参加校队的训练。美国之所以没有体校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民间体育普及得更好,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生不会被视为学习不好的差生,反而更受崇拜。我小时候上学,每周最多两节体育课,到了初三、高三这样的关键时刻,更是直接把体育课废除,想想美国的学生,真是自惭形秽。
美国的培养选拔机制本质上和中国无异,只是更贴近民众。美国的各级学校就相当于中国的各级体校,学生身为运动员为学校参加比赛,相应的学校为其提供奖学金和受教育的机会。经过从小学到大学的层层筛选选拔,最终优秀的运动员会脱颖而出,成为职业运动员。更多被淘汰的人也完成了学业,掌握了技能,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工作,不会与社会脱节。这不仅是美国体育体制的优越性,更是整个教育体制的优越性。我房东一家三代六口人,一对儿女,房东先生失业赋闲在家,每月的收入就是政府给的各种补助和我交的房租,靠着学校提供的奖学金,他们的儿女仍然可以上着很好的私立大学。
对举国体制不是特别了解,对美国的教育制度也是一知半解,只是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美国表面上不是举国体制,但本质上我认为是一种与市场体制结合和过度得更好的有美国特色的举国体制。
说了这么多美国的体育制度,不是为了夸美国,而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举国体制。“举国体制”这个词来源于苏联,虽有弊端,但不应将其妖魔化。现阶段,举国体制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不能苛求每个运动项目都能靠市场制度形成职业化,这点连美国都做不到。很多项目,现在就是要靠举国体制来扶植发展,才能逐渐成熟,形成一定的人才基础和受众范围,最后形成职业化。许多叫嚣着某些运动项目无聊,根本无人看,应该废除的人,如果不是不明白以上的道理,就有点居心叵测了。有些小众项目曲高和寡,你看不懂不代表他无聊,你不喜欢不代表别人不也喜欢,比如围棋。按照这些人的想法,他们心中理想的体育大国不是他们每每作为论据的美国,而应是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
对于中国体育,我们诟病的不应是举国体制。中国体育还处于精英体育阶段,全民体育的理念还很不普及。与其诟病所谓的“举国体制”,不如想想怎么普及全民体育的意识和基础设施,不要让孩子们成天背着厚重的书包了无生趣,不要让大妈们只能和只会跳广场舞、打桌上四人“太极拳”,不要让“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只是一种时代的空话。只有国民真正热爱体育,懂得体育,融入体育,体育项目才会有市场,体育人才才会有更多的储备,得到更好选拔。中国足球职业化了这么多年,仍是一次次让球迷们心痛失望,这可赖不到举国体制身上,后备人才过少,反而可能是全民“举国”的意识还不够。
理想中的举国体制,不仅政治、经济上的“举国”,而更应是国民意识上对体育的“举国”:举国热爱,举国参与,举国欢乐。
举国体制不是像韩国那样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像印度那样无为的自然主义,二者都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背离。中国的举国体制不应废除,而应继续向前发展,更加完善,更加透明,与市场体制更好的接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举国体育。
在奥运、亚运的赛场上,每当中国健儿勇夺金牌之时,在颁奖仪式上,每每奏出义勇军进行曲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之刻,相信每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心中都会洋溢出莫名的冲动和自豪。很多人诟病举国体制的初衷是爱国,爱国主义是普世价值,值得提倡,但切勿因为盲目的冲动变成了义和团式的“爱国贼”。@沂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