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明朝那些事儿》,最喜欢读的章节,不是朱元璋的开国,亦非成祖的靖难之役,更非错综复杂的万历十五年,而是明世宗嘉靖朱厚熜篇,其中吸引我的,也不是海瑞、严嵩、徐阶、高拱、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故事。相反,感兴趣的,仅仅是世宗刚即位时有些闹哄哄的大礼议事件,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恰恰体现了当年明月的写作特点,也展现了明史的清爽——“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
在这个故事里,所有人都是有血有肉真是存在过的人,而不是那种简单符号化的爱憎分明历史代号。自然,《廿一史弹词》的作者杨慎,亦曾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纵观明史,谁能称得上是明朝第一才子呢?是连中三元的解缙、黄观、商辂,还是书画双绝的唐寅、徐渭,亦或是开创了心学的王守仁。我觉得面对这些人中,杨慎如果说自己是第二,这些人再骄傲相轻,也绝不敢冒然问鼎。
杨慎的智商和才情,山临绝顶,俯视众人,身为当朝内阁首辅嫡子,典型的官二代,年纪轻轻参加科举考试便得了状元,当时的舆论,却没有丝毫的质疑之声,相反,如果杨慎不得状元反而可能会让大家思虑考场中存在舞弊。与之形成对比的便是同时代混迹于考场的两位前辈学长,唐寅和王守仁。一个刚刚在吴中拿了解元,志得意满,在连中三元的路上忘乎所以,脱口一句“这届会元我拿定了”,毕竟难以服众,被人举报,罗生门一般,露出些许舞弊的蛛丝马迹,开除了学籍,终身不能参加考试,从此便成了李白和柳永,放浪形骸,连中三元的妄念化变成了三笑姻缘的臆想,自己则退身成了“花中行乐月中眠”的桃花庵主,幸而在书画界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另一个仅仅为了给自己的状元老爹有一个交代,连考了三次才勉强进了二甲,毕竟阳明先生的此心安处并不于是,而是知行合一,革除理学之弊,比肩圣贤。虽然,二人而今的 地位在各自领域要让杨慎仰止,但单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杨慎的智力商数,真是要高出这一对“落榜生”和“及格生”一大截。
然而,根据当代高考的经验,高考状元很大一部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并中不成功,杨慎也未能幸免,未能达到人生应有的高度。相较于智商和才情,杨慎的情商和官商便在那场大礼议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却于权数上斗不过一个十五岁的未成年儿童,刚刚登场,便草草退出了历史舞台,谪戍云南。
《廿一史弹词》便是这谪戍之作,面对这繁华事散,远处江湖之时,也许这部作品中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恰似表达了其彼时的心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词这种文学样式,亦如唐诗一般,过了宋朝,便难现昔日的辉煌,但毕竟元还有衍生的散曲,清朝尚有婉约悲情的纳兰容若,明朝之于词,却着实没有什么公认的佳品。但于我来说,杨慎的词,是被低估的,被低估得以至于再朗朗上口的词都难以和原作者画上等号,一念到“滚滚长江东逝水”便让人们联想到三国演义或是罗贯中,一念到“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便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东周列国志》,甚至是单田芳的评书或是郭德纲的单口。纵观杨慎的词曲,当得起清新绮丽,华美细润这几个字吧。记得我当年填的第一首词便是《临江仙》,很大程度便是受了杨慎和《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那首“白玉堂前春解舞”的影响。
我以为,相较于宦海的失意,于文学上,如烟般淡然的低估和遗忘,才是杨慎一生最大的悲情。
诚然,我很喜欢这部唱本,然而,对于词话中的诗词,我斗胆臆测,以杨慎的才情,这部十段锦般的作品,极有可能是谪居滇边闲极无聊之时的游戏之作,未必花费了多少时间,亦未必耗用多少心力,因为纵观整个作品的诗词曲风,用词极是平实简练,更贴近于民间通俗唱本,定是那种曹子建七步成诗、王右军信手而书的作品。虽然未免有些草率,读之却别有一番风味,有历史的风骨。
这部作品的内容是历史,颇受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青睐,其水平如何,其实将其比成论文,观其引用量便可窥知一二。罗贯中将其说秦汉的临江仙原封不动地拿来,一字不改,于《三国演义》的情境竟毫不违和。冯梦龙从其中说两晋的西江月词中“秦汉”二字变为“顷刻”,便堂而皇之地成了《东周列国志》的卷首词,虽然些许俗气,至今脍炙人口。
于我,这部作品中最喜欢的词应该是这首说三代的《南乡子》,兼具以上二词之神韵,又不失典雅,想来最近热播的类历史剧《大军师司马懿——虎啸龙吟》的名字出处,很可能就是来源于此吧: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
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唤声。谁弱谁强多罢手,伤情。打入渔樵话里听。
同发于豆瓣书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