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之余,每至午休,诸多同事选择俯身午睡之时,我总喜欢饭后漫步到PageOne翻看一两页书。
Page One,就是叶壹堂,于我来说,就像它的LOGO一般,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特色书店。记得三里屯也有一家,但我却不是特别喜欢。去年一个友人约我于此处见面,顺便喝茶聊天。来到位于车马喧嚣道旁的二层书店,通透的玻璃窗映衬出其中繁杂富丽的装修,里面的人熙熙攘攘。如此这般的第一印象,于我来说并不很好,总觉得这间书店同街道旁同处的酒吧、饭店一样,过于摩登现代,过犹不及,以至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酒,无论是书,亦或看书的人。想来,三里屯这样鱼龙混杂的时尚之地终是难品书香吧。
公司附近的Page One则不然,虽同是人流密集喧闹之地,但却处于Shopping Mall的地下一隅,相对僻静难寻,犹如百花深处一般,仿佛并非所有人都通晓其踪径。所以每次去都显得宽松惬意,加之附近老外本就不少,作为陪衬,于此处阅读英文竟毫无违和感,不会显得很尴尬或是招摇,犹如回到了Bobst Library一般。于是久之成瘾,一目十行,英文原版书着实翻了不少。
Page One的书籍品类独具特色,三分天下,一分中文,一分英文,一分图片为主的设计类书籍。后者于我自是无用,前两者的阅读量约为四六分。可能是物以稀为贵吧,亦或是失去难得才倍显珍惜,在美国时曾经在Flushing实习过三个月,在那发现了一家兼卖中文书籍的书店,昔日亦是于午休时在彼处翻书,中英文书籍的阅读比例倒恰好六四分,反了过来。
记得数月前,于国际部面试,用英语和面试的学长交谈了数十分钟,内容无非闲聊而已,之后得到的反馈,是口音还算纯正,但是用的词汇略显单调,较之去年在美国时词汇量贫乏了不少。于是诚惶诚恐,又拿起了久违的GRE单词书,利用公交往来之际,忘我地背了起来。娱乐时间,也有意无意地看起了无字幕的美剧。然而总体说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失去了语言环境,并没有一定的时机用自己的口齿唇舌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英雄无用武之地,渐渐退化自是当然。说到底语言终究是一个拿来用的工具,不是研究的学问。
想来数年前还头头是道用英语给美国人讲解围棋招法,定式复盘,听得老美连连点头,而今还真的着实佩服年轻的自己,颇有些“不觉前贤畏后生”的意味了。现在的我,乍回纽约,会不会变成“哑巴”?可能潜意识里的这些想法,亦是导致我于PageOne看了不少英文书的原因之一吧......
近些年来,读书量渐少,纸质书更是难得买上一两本,就是Master时选课用的教科书,宁可去图书馆借,或是干脆借同学的打印若干重点章节,也懒得买。后来还用了一阵子Kindle,但至今还是喜欢那种切身触碰纸页的真实感觉,这种踏实的感觉是其他文字媒介无法替代的。于我,午间去书店阅读一些文字,这种精神上的休憩胜过真实午睡带来的舒心。
记得冯友兰先生将人生氛围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在我看来前三者近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而这四者又像极了佛经中所说的四相。浮生在世,我们自是注定将终生处于功利境界难以自拔,道德境界权做超我的虚像,一生仰止,更不用说难窥门径的天地境界。但于物质不断追求的同时,精神的述求亦不能迷失,哪怕是虚伪的矫情自饰。在这点上,于我来说,沉迷于书卷间,不断追求屠龙之技的小人物和那些不断实现小目标,赚取一亿的大人物高下等同。
诚然,处于功利境界的自我,自己内心至今还难拜服自己上面的“异端学说”。却仍也不妨碍我于奔忙间隙处,偶尔停下步伐,短暂于PageOne翻上几页小书,这便是我的人生态度。于是乎,还是想到了前一篇文章中村上春树的那段文字:
“……于是我每天伙同女孩幽会,或看电影,活得松松垮垮。随意,无论如何我都很难指手画脚如今的男孩如何如何。人这东西不是为大义名分,为永恒真理、为精神升华而活着的,而是为了同可爱的女孩幽会,为了好吃好喝寻欢作乐,如此而已。
年纪大了回头看去,倒是觉得自己的青春未免过的太紧张了。但实际不然,都活得吊儿郎当,满脑袋荒唐念头……”
于自己,而不是于他人眼中有意义的人生,不就本该如此吗?
题外话,前几日读《浮生六记》,其中拾到芸娘的散碎诗句“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意境当真是好。作者沈复的人生态度,于本文,应有高山流水之叹吧。
文章评论